梁医生科普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请知悉。
谁都知道肠道是用来消化的,但真要说起肠子里那些肉眼看不见的“菌”,能说清楚的人还真不多。
这些细菌其实在身体里干的活儿,远比想象中复杂。
图片
它们不是简单帮忙分解食物,而是天天在调节免疫、合成维生素、平衡激素、甚至跟脑子沟通。
最离谱的是,医学研究发现,很多身体慢性问题,不是吃错了东西,也不是基因坏了,而是肠道里“住的人”变了。
这个“住的人”,就是肠道菌群。人体肠道里有上百兆细菌,种类上千,菌和菌之间像是在维持某种地下秩序,谁多了、谁少了都会出乱子。
就像一栋楼里要是全是大嗓门、不守规矩的,别说住得舒不舒服,整栋楼迟早要塌。
肠道菌群一旦失衡,看着是肠子出了毛病,其实一身上下都会跟着出问题。
医生在做肠道菌群研究的时候,发现一个很怪的现象:有些人从来不拉肚子,便秘也没有,但身体总是觉得沉、头脑不清醒、皮肤老是出问题,一查各种指标也没大问题。
图片
可就是整个人“不对劲”。后来从肠道菌群下手才发现,原来这些人肠子里的“好菌”几乎被灭了,坏菌倒是猖狂得很。
这种情况表面平静,实际上是“无声内乱”。
最典型的表现,是整个人变得又累又懒,干啥都提不起劲,明明晚上睡够了,白天还是头昏脑胀。
这事原来都当是亚健康、气虚、肾虚,但现代研究早就证实,肠道菌群会影响脑子,科学叫“肠脑轴”。
肠子里的菌能产生GABA、5-羟色胺这些跟大脑信号有关的神经递质,尤其是5-羟色胺,大概有90%都是在肠道里合成的。
这个物质一旦减少,情绪低落、思维迟钝、注意力不集中就都来了。
图片
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神经心理学团队有个实验挺吓人的,他们把一批实验鼠的肠道菌群打乱。
不到一周,那些小老鼠开始出现社交回避、活动减少、应激激素升高的情况,跟抑郁症模型基本一致。
后来给它们补充特定的益生菌,行为又慢慢恢复了。这说明肠道菌群失衡,真的是会直接“把人搞抑郁”。
还有个常被忽视的事,是很多人明明不怎么吃甜食,血糖却老偏高,或者餐后一小时总是血糖飙升,这种人一查胰岛素水平也没啥大毛病,可偏偏糖代谢就不行。
站群论坛这事不少医生一开始都搞不明白,直到把肠道菌群放进来研究,才找到了线索。
图片
芝加哥大学一项关于2型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研究显示,这类人肠道里普遍缺少“罗氏菌”和“瘤胃球菌”这类短链脂肪酸生成菌,而短链脂肪酸。
特别是丁酸盐,是调节胰岛素敏感性的关键物质。
没有它们,胰岛素信号传不进细胞,糖就堆在血里,这才是“假性糖尿病”的根源之一。
也就是说,不是胰岛素没用,是肠道不让它“开工”。
还有一点特别让人抓狂的,是皮肤反应。
手臂上老是冒痘、起皮、发红、痒得不行,一开始都以为是用了什么不合适的护肤品,但久治不愈的,基本上跟肠道菌群有脱不了的干系。
图片
皮肤和肠道都属于屏障系统,肠道一旦漏,毒素进入血液循环,第一个“跳脚”的就是皮肤。
有个德国的研究专门研究了玫瑰痤疮患者,发现他们肠道菌群里普遍缺乏双歧杆菌和产丁酸杆菌,而副干酪乳杆菌和一些条件致病菌明显过多。
这些菌不光制造炎症,还会让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,结果就是“毒素外泄”,脸上反映最明显。
医生们调理这类皮肤病时,反而是从“养肠”开始,反倒比抹药靠谱。
更有意思的是,很多过敏体质的中年人,其实是小时候肠道菌群没养好。这不是危言耸听,是有追踪研究的。
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曾对一组从出生就追踪到20岁的孩子进行粪便菌群监测,结果显示,小时候菌群越多样、好菌越丰富的孩子。
长大后得过敏性疾病(包括哮喘、湿疹、过敏性鼻炎)的概率越低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而那些从小就滥用抗生素、缺乏母乳喂养、吃得精细的孩子,成年后基本上都成为“易敏人群”。
说穿了,肠道菌群就是免疫系统的大本营。它们在肠子里就像“训练营”,训练身体怎么识别敌人、怎么处理信息。

菌群失衡,免疫系统也会开始“神经质”,不是反应迟钝,就是反应过头。结果要么容易感冒,要么动不动就过敏、发炎。
图片
还有个特别冷门但很关键的信号是——容易口臭。很多人以为口臭是胃不好、牙没刷干净,但真凶往往藏在肠道里。
肠道菌群失衡后,会有一批“产气菌”大量繁殖,这些菌会释放氨、硫化氢等臭味物质。这些气体一旦多了,逆着胃上来,嘴里再怎么刷牙也没用。
西班牙的一项研究特别有趣,他们给一组有口臭问题的人补充特定的益生菌,比如嗜酸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,三周后,超过72%的人口臭问题明显缓解。
图片
这说明口臭不一定是嘴的问题,可能是肠道在“冒泡”。这个问题要是靠口香糖去遮,不光没用,反而还会刺激胃酸,加重问题。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