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太极拳的练习中, 我们往往要深入探寻如何有效地运用意念,以及如何将呼吸与动作完美融合。这些问题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。古语有云:“内功修炼,意念为先”,太极拳作为内功拳的一种,自然也不例外。
365站群图片
《拳法·刚柔篇》中指出:“刚柔转换,全凭意念”,并进一步强调:“既习内功,意念不可或缺”。这些古人的智慧,都彰显了太极拳理论中“意念主导”的地位。《太极拳体用全诀》的开篇更是直接点明:“太极拳术,意念为重”。
太极拳的练习,锻炼运用意念,让意念成为行动的先导。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,它能够使习练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运动过程,将意念的锻炼与肢体的活动有效结合,进而为大脑皮层提供有益的刺激,促进大脑功能的提升。对于预防和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而言,太极拳具有显著的效果。同时,它还能有效调节身心状态,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。
意念锻炼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它需要习练者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,方能逐渐显现。正如拳谚言:“练拳习功,持之以恒方为贵”。
图片
所谓“用意”,是指意念的运用和锻炼。太极拳特别注重“用意不用力”的原则。杨澄甫先生在《太极拳说十要》中曾提到:“练太极拳需全身放松,不留丝毫拙劲于筋骨血脉之中,方能轻灵变化、圆转自如。”或许有人会疑惑,不用力又怎能增长力量呢?其实,人体经络如同大地上的沟渠,沟渠畅通则水流无阻,经络通畅则气血运行无阻。若全身僵硬、拙劲遍布经络,气血便会停滞不前,导致转动不灵。而若能做到不用力而用意,意念所到之处,气血便随之而至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如此日复一日地练习,气血便能周流全身、畅通无阻,久而久之,便能练就真正的内劲。这正是《太极拳论》中所述的“极柔软,然后极坚刚”的境界。 在探讨太极拳的精髓时,有这样一句论述:“然后能极坚刚也”。
所谓的“用意”,并非高深莫测或繁复难解,其核心在于放松全身,让意念引领身体的运动,同时让气息顺畅地贯穿至肢体。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,练习者将逐渐达到一种——意念所至,气息随之而至,这正是“意到则气到,气到劲自随”。简言之,太极拳巧妙地将意念、气息与力量的运用融为一体。
图片
在运用意念的过程中,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需要注意:意念应当作为动作的引导者,而非过度聚焦于呼吸或力量的控制上。武禹襄在阐释《太极拳论》时明确指出:“全身之意,在于涵养精神,而非拘泥于气息,若专注于气,则动作与精神状态皆会显得呆板,缺乏灵动,导致身体僵硬无力。”他强调:“追求气息者,往往力量不足;而善于调养气息者,方能展现出纯粹的刚劲。”
《拳法·精气篇》亦有相似论述:“意念不应停留于气息,否则必受阻碍;同样,也不应过分执着于力量,否则动作将显得笨拙。”这表明在太极拳的练习中,既不应过分强调气息,也不应单纯依赖力量。若意念过分集中于力,盲目用力,那么气息与力反而会在肌肉、筋腱及关节处形成阻滞,导致力传递不畅,外在表现上也会因身体的僵硬而难以达到灵活自如的境地。
所以太极拳的练习要求练习者在运用意念时,既要保持身心的放松与协调,又要避免将意念过度集中于呼吸或力量的控制,从而确保动作流畅、劲力顺畅,实现太极拳所追求的内外合一、刚柔并济的境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