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,脑梗发病前可能会有以下一些征兆:站群论坛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以下是一过性症状!
感觉与运动异常
- 肢体麻木:手指、脚趾或身体其他部位如面部、嘴唇等出现麻木感,像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,或感觉皮肤对触碰等刺激的反应变得迟钝。
- 无力与活动障碍:一侧肢体如手臂、腿突然没有力气,拿东西时不自觉掉落,走路时腿发软、拖地,甚至突然摔倒。
- 面部异常:嘴角歪斜,流口水,无法正常鼓腮、吹口哨,闭眼困难,或有面部肌肉僵硬、不自主抽搐。
- 言语不清:说话时突然含糊不清,像舌头不灵活,字词发音不准,或想表达却找不到合适词汇,也可能理解他人话语有困难。
视觉与平衡障碍
- 视力模糊:看东西突然模糊不清,有重影,或视野的一部分缺失,像有黑影遮挡。发眼黑!
- 眩晕:突然感到天旋地转,身体站立不稳,可能伴有恶心、呕吐,尤其在改变体位如从卧位到站立位时更明显。
其他症状
- 头痛:突然出现剧烈头痛,与以往头痛感觉不同,可能伴有头部沉重、压迫感,或头痛由间断性变为持续性。
- 哈欠连天:在没有睡眠不足等原因的情况下,频繁打哈欠,这可能是大脑缺氧的表现。
- 精神异常:突然变得嗜睡,整天昏昏欲睡,或性格有明显改变,如原本开朗变得沉默寡言,或出现烦躁不安、记忆力减退、计算能力下降等。
这些征兆可能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,之后症状可能会自行缓解,容易被忽视,但这往往是身体发出的重要预警信号。一旦出现上述症状,应尽快就医检查。
二,心梗发病前可能会有以下征兆:
- 疼痛:发作性胸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,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,可放射至左肩、左臂内侧、无名指和小指,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、闷痛或紧缩感,就像有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,持续时间一般超过 15 分钟,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不能完全缓解。
- 全身症状:可能出现发热、乏力、头晕等症状,体温一般在 38℃左右,很少超过 39℃,可持续约一周。
- 胃肠道症状:部分患者在心梗发作前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上腹部胀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,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。
如果出现上述症状,应立即就医。你身边是否有亲属有过类似症状?是否存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,比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?
三,中医治疗脑梗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中医治疗脑梗有多种方剂,以下以补阳还五汤为例介绍其剂量、功效、方解及用法:
方剂组成及剂量
- 黄芪:生黄芪四两(120g)。
- 当归尾:二钱(6g)。
- 赤芍:一钱半(4.5g)。
- 地龙:一钱(3g)。
- 川芎:一钱(3g)。
- 红花:一钱(3g)。
- 桃仁:一钱(3g)。
功效
-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。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,常见半身不遂,口眼㖞斜,语言謇涩,口角流涎,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,舌暗淡,苔白,脉缓无力等症状。
方解
- 君药:重用生黄芪,大补脾胃之元气,使气旺血行,瘀去络通。
- 臣药: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。
- 佐药: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;地龙通经活络,力专善走,周行全身,以行药力。
用法
- 现代用法多为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服用,早晚各一次。具体用量和用法可根据患者的病情、体质等因素,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调整。
中医强调辨证论治,不同患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方剂进行加减化裁,不可自行用药。
中医治疗脑梗的方剂有很多,以下是一些常见方剂:大秦艽汤
- 组成:秦艽90g、川芎60g、独活60g、当归60g、白芍药60g、石膏60g、甘草60g、羌活30g、防风30g、白芷30g、黄芩30g、白术30g、白茯苓30g、生地黄30g、熟地黄30g、细辛15g。
- 功效:疏风清热,养血活血。
- 主治:风邪初中经络证。口眼㖞斜,舌强不能言语,手足不能运动,或恶寒发热,苔白或黄,脉浮数或弦细。
镇肝熄风汤
- 组成:怀牛膝30g、生赭石30g、生龙骨15g、生牡蛎15g、生龟板15g、生杭芍15g、玄参15g、天冬15g、川楝子6g、生麦芽6g、茵陈6g、甘草4.5g。
- 功效:镇肝息风,滋阴潜阳。
- 主治:类中风。头目眩晕,目胀耳鸣,脑部热痛,面色如醉,心中烦热,或时常噫气,或肢体渐觉不利,口眼渐形㖞斜;甚或眩晕颠仆,昏不知人,移时始醒,或醒后不能复元,脉弦长有力。
星蒌承气汤
- 组成:胆南星10g、全瓜蒌30g、生大黄10g(后下)、芒硝10g(冲服)。
- 功效:化痰通腑。
- 主治:用于痰热腑实证。症见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言语謇涩或不语,偏身麻木,腹胀便干便秘,头晕目眩,咯痰或痰多,舌质暗红或暗淡,苔黄或黄腻,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。
补阳还五汤
- 组成:黄芪120g、当归尾6g、赤芍4.5g、地龙3g、川芎3g、红花3g、桃仁3g。
- 功效:补气,活血,通络。
- 主治:中风之气虚血瘀证。半身不遂,口眼㖞斜,语言謇涩,口角流涎,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,舌暗淡,苔白,脉缓无力。
化痰通络汤
- 组成:法半夏10g、白术10g、天麻10g、胆南星6g、天竺黄10g、丹参15g、香附10g、酒大黄5g。
- 功效:化痰通络。
- 主治:风痰瘀血,痹阻脉络证。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舌强言謇或不语,偏身麻木,头晕目眩,舌质暗淡,舌苔薄白或白腻,脉弦滑。
这些方剂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、体征、舌象、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,灵活加减运用,具体用药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。
四,中医治疗心梗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以下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例,介绍其用于中医治疗心梗的剂量、功效、方解及用法: 方剂组成及剂量 - 瓜蒌:实一枚(捣,约20g) - 薤白:三两(12g) - 半夏:半升(12g) - 白酒:七升(适量,现代可用黄酒代替,一般约50-100毫升,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) 功效 - 具有通阳散结,祛痰宽胸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胸痹,症见胸中满痛彻背,背痛彻胸,不能安卧等,对于痰浊阻滞、胸阳不振所致的心梗相关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。 方解 - 君药:瓜蒌甘寒滑润,善于涤痰散结,宽胸利膈,能消除胸中之痰浊,使气机通畅。 - 臣药:薤白辛温通阳,善于通阳散结,行气止痛,与瓜蒌相伍,一祛痰结,一通阳气,相互为用,使痰去结散,阳气宣通。 - 佐药:半夏辛温,燥湿化痰,降逆散结,协助瓜蒌增强祛痰之力,且能降逆以止呕。 - 使药:白酒辛散温通,能行药势,助君臣药通阳散结,又可散寒活血,使气血通畅。 用法 - 以水五升,煮取四升,去滓,内白酒,煮取二升,分温再服。现代用法多是先将瓜蒌、薤白、半夏加水浸泡后,常规煎煮,取汁后加入黄酒,再稍煮片刻,分2次温服,早晚各一次。具体用量和用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、体质等,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整。需要注意的是,中医治疗心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、体征、舌象、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,可能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,或选用其他方剂,不可自行用药。
中医治疗心梗有多种方剂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: 血府逐瘀汤 - 组成:桃仁12g、红花9g、当归9g、生地黄9g、川芎5g、赤芍6g、牛膝9g、桔梗5g、柴胡3g、枳壳6g、甘草3g。 - 功效: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。 - 主治:胸中血瘀证,胸痛,头痛,日久不愈,痛如针刺而有定处等。 枳实薤白桂枝汤 - 组成:枳实四枚、厚朴四两、薤白半升、桂枝一两、瓜蒌实一枚。 - 功效:通阳散结,祛痰下气。 - 主治:胸阳不振,痰气互结之胸痹,胸满而痛,甚或胸痛彻背,喘息咳唾,短气等。 参附汤 - 组成:人参15g、炮附子10g(先煎)。 - 功效:回阳救逆,益气固脱。 - 主治:阳气暴脱证,四肢厥逆,冷汗淋漓,呼吸微弱,脉微欲绝等,适用于心梗出现心阳虚脱的情况。 生脉散 - 组成:人参9g、麦门冬9g、五味子6g。 - 功效:益气生津,敛阴止汗。 - 主治:温热、暑热,耗气伤阴证,汗多神疲,体倦乏力,气短懒言,咽干口渴等,可用于心梗后气阴两虚者。 苓桂术甘汤 - 组成:茯苓12g、桂枝9g、白术6g、甘草6g。 - 功效:温阳化饮,健脾利湿。 - 主治:中阳不足之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心悸,短气而咳等,适用于心梗伴有痰饮内停者。 以上方剂的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,进行适当的加减化裁,由专业中医师指导用药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