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│六月
究竟是什么样的法宝,能让学拳者在短时间内练出丹田气?今天揭秘六月太极教学的六大原则,这六大原则,是六月太极教练团队多年教学实践的智慧结晶。它们宛如通往太极拳高深境界的六把金钥匙,不仅是练出丹田气的关键秘诀,更是确保学员功力持续稳步提升的法宝。
先下后上
“先下后上”原则,就是先关注下盘,再关注上盘。武林中流传着“教拳不教步,教步打师父”的说法,揭示了步法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。练拳如盖楼,根基需打牢,所以,从学拳的步骤来讲,一定是自下而上,尤其是初学者,对下盘的关注度一定要甚于上盘。这个原则,说起来简单,但是在实操的过程中,人们往往被手臂眼花缭乱的动作所迷惑,从而对上肢投入更多的注意力。六月太极教练团队的做法,初期70%的指导聚焦于开步方向、膝足姿态与重心转换,仅要求上肢动作框架正确。对协调性薄弱者实施'上下分训法',待下肢定型后再进行整体协调。
先粗后细
所谓“先粗后细”,就象盖大楼,先建好框架,再用砖砌墙,最后才是内部装修,太极拳的动作复杂多样,不同阶段有不同练法,若在初学阶段就追求每个动作的精确标准,如穴位对应、内外三合、形神兼备等精细要领,很容易导致手忙脚乱,顾此失彼,追求面面俱到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,就是学拳的进度缓慢,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,逐渐丧失学习兴趣。而六月太极入门教学则是以快速学会拳架,树立信心,培养兴趣为目标,初期不追求精细,主张'六十分进阶制',通过快速构建完整拳架激发习练热情,待动作自动化后自然过渡到精修阶段。从而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成就感,愿意不断深入,继续学习下去。
先外后内
太极拳的本质是动态导引术,遵循'形正气顺'的基本规律。先外后内的原则,即先从外形的练习入手,通过规范、正确的外形动作来引动内气。在练习初期,学习者应专注于外在肢体动作的准确性,通过肢体的松紧变化,在四肢和丹田之间产生压力差,以此引导气流向丹田。等到丹田有了气感,能够萌动内转,再来探究内转的方向、角度以及与四肢动作的配合,如果一开始就过度追求内气,直奔丹田,反而适得其反,欲速而不达。这就如同种瓜种菜,只要为种子提供适宜的土壤、水分和阳光等外部条件,种子自然就会萌芽生发。参考文章(点击直接阅读)《练太极知道这“6字”机密,练出丹田气并不难》
先聚后沉
“先聚后沉”就是先聚气,再沉气,很多人认为气沉丹田可以一步到位,这其实是一个误区,因为肢体动作和气沉丹田之间存在矛盾,肢体动作幅度大时,气虽然更多地流向丹田,但气团位置偏上;动作幅度小时,气团虽能沉在丹田,但丹田聚气的量太少,无法萌动或运转。而且,气作为一团具有较大质量的能量,若没有足够的腿力支撑,很难沉在丹田。所以,练气沉丹田,先要把气聚在丹田,再进行沉气练习,分两步走才是更为合理、高效的方法。参考文章(点击直接阅读)《99%的太极人不知道,气沉丹田两步走更高效》
先大后小
“先大后小”主要针对太极拳的手臂动作和丹田运转而言,初练拳时,手臂先画大圈,大圈动作幅度较大,有助于拉开筋骨、放松肌肉、活化关节,随着练习的深入,当丹田气逐渐充足后,再逐渐把圈缩小。小圈动作更加精细、紧凑,对丹田的控制能力要求更高。通过从大圈到小圈的过渡,可以避免内气上浮、横气填胸等现象的发生,内气能够更加顺畅地在手臂和躯干之间流动。而丹田的运转和手臂圈的大小其实是同步的,初期运转幅度较大,随着功力的增长,逐渐缩小运转范围,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。参考文章(点击直接阅读)《你为什么练不出丹田气?太守规矩了!》
先散后整
“先散后整”原则,就如同制造汽车,先分别制造好各种零配件,然后运到总装车间组装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在这个过程中,发动机至关重要,若没有发动机,其他部分即便制造得再完美也不能算是一辆车,更不可能跑得起来。练太极拳亦是如此,手脚动作即便练得娴熟流畅,若没有丹田这个“发动机”提供动力,一切都是徒劳。只有丹田启动,为四肢的运行注入内劲,才能实现真正的整体协调。所以,在丹田没有产生气感、无法聚气内转之前,谈论整劲是没有意义的。参考文章(点击直接阅读)《太极拳的整劲,是咋“整”的?》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这六大原则,乍看通俗易懂,然而真正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时,却有着不小的难度。它们之中其实蕴含着舍得之道,倘若一味地贪多求全,到头来往往会一无所获。所以,学习太极拳的过程,亦是自我修行的过程。
这六大原则,同样考验着老师的智慧与耐心。老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,可与此同时,又要眼睛里容得下沙子,懂得适当 “视而不见”,克制住那种急于纠正学生错误的冲动,所以,这也是一种心性的修炼。
当这六大法则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闭环之时,丹田萌动运转,“无为之境” 也初现端倪,或许,这可以称得上是太极修炼的第七法则了吧。
站群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