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一、进针的方法及特点
黄帝内针的进针方法没有特别的讲究,以拇指、食指、中指不轻不重捏住针柄,一般按45°角倾斜刺入皮肤即可,亦可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直刺或平刺,深刺或浅刺。
黄帝内针不讲提插捻转等手法,不用行针,不用人为补泄,也不讲得气与否。
根据群友们的实践感受总结:
首先,内针一般不需要追求针感,徐以静注,微以久留,针扎进去,剩下的身体自己去完成。当然有的人进半寸得气感,有的可能进一寸没感觉,再行针后才有感觉,所以穴位和进针分寸还得根据高矮胖瘦定夺。还有可以依据“病深了刺深,病浅了刺浅”;深浅也有依据时间段的,毕竟每个时间段气血的层次也是不同的。
其次,内针进针破皮后是不会痛的,留针的时候也是不会痛的。当然有时候扎在了筋上不仅会疼,而且动不得。对于有的穴位黏连感很强,要抽提疏通一下再留针效果比较好。
再者,需要肢体引导动作一般也不是进针的那一边,进针侧动的话,轻者针会偏移,重者断针了也会很麻烦。大凡在肉厚的地方扎针,都不适合带针活动这块肉,人体肉薄肉厚功能都自有安排的。还有,针感中有吸针的,有时会外排,而这个两种情况有可能是呼吸和活动造成的,不观察及时调整,行针的话就白扎了,所以扎针的时候最好是养息调神,或患处牵引,分心容易气乱,同时扎下肢的时候一般坐位就好了。
最后,不建议直扎,多斜刺,骨头多的地方平刺。直刺一般不是不行,只是不提倡,因为直刺管的是点,斜刺揽到了面。直刺或斜刺的对顺经脉还是逆经脉并没有要求,只是遇到效果不太好的可以调一下针的方向。
再加一点备注,扎针最好不要带手套。为什么不带手套扎针?首先一点会影响信。其次学内针,它的原则是6321后,归根结底还是三才,执中两用,一患一医一针。一根针,岂能如此传神?“以意和之,针道毕矣。”大层面上患者为阴,医者为阳,阴阳如何以意和之呢?通过针,针是传导,医是发电机,病人是灯,针是电线,意就是那个电,带上手套绝缘了,意就不能传输了,所以意在针灸十分重要啊!那怎么把意用到针上呢?用心、念和信,用心明了,你想做什么,自信自然就成了,当你认为不行的时候基本就不行了,所以扎针的时候一定要把意扎进去。当然不仅内针如此,传统针灸特别是需要针感的针法更不适宜戴手套隔离扎针。
上面这些都是群友在扎针治疗患者及自我扎针实践过程中的感受,这些复杂的体验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感受与总结,最后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进针方案。
说了这么多,大家是不是有些无所适从,法无定法,因人而异,固化思维不利于具体实践,以受针者的反应和效果来进针最好。
图片
站群论坛对于刚开始学针的小白,只需要记住三点就可以了:放松心情,内针破皮有效;大多斜刺、骨头多的平刺;进针的地方不宜活动,尤其是下肢。
二、用针禁忌
1、肘膝以上、整个驱干及头部禁针。当然对于肘膝及躯干头部,虽然我们不能进针,但是根据内针的原则,我们可以采取指法及刮痧等等相对安全的办法来刺激穴位,实现患处的治疗。
2、患处禁针。上下、左右的异就是阴阳,患处和平处就是阴阳两侧,内针追求的就中正平和,平处针扎进去就与患处形成了两端,两端平衡就是阴阳和,和则愈。
3、不遵医嘱者禁针。内针的导引很关键,不信者不治,因为同一针,导引不同治疗的患处就不一样。
4、特殊情况不用针:特别是疲劳或过饥、过饱,以及饮酒后,一般不宜用针。
5、皮肤受损处不用针。受损的皮肤本身就是一个患处,所以患处不可以进针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三、晕针的处理及预防
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。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,可因精神紧张、体质虚弱、过度劳累、饥饿,或大汗、大泻、大失血之后,或体位不适,以及施术手法过重,而致针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症。
晕针的症状表现,一般是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,面色苍白,心慌气短,出冷汗,恶心欲吐,精神萎倦,血压下降,脉沉细。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,神志昏迷,二便失禁,唇甲青紫,脉细微欲绝。
患者如出现晕针症状,应立即停止针刺,将已刺之针迅速拔出,让患者平卧,头部放低,松开衣带,注意保暖。轻者静卧片刻,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,糖水亦可,一般可渐渐恢复。
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后,可选取水沟穴、素髎穴、内关穴、合谷穴、太冲穴、涌泉穴、足三里穴等指压或针刺之。亦可灸百会穴、气海穴、关元穴等,即可恢复。若仍人事不省、呼吸细微、脉细弱者,应配合提捏腋前大筋、拨极泉穴等其他急救治疗措施。(详见下文)
晕针可根据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,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,应先做好解释工作,以消除疑虑。对于饥饿、过度疲劳者,应待其进食、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。医者在治疗施术过程中,应思想集中,谨慎细心,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,询问其感觉。只要做好预防,晕针现象完全可以避免。
在施术过程中,还要学会处理和注意防范滞针、弯针、断针等异常情况。
该晕针处理及预防摘自《黄帝内针讲义》中的原文。
常用急救治疗措施:先打120
1、角弓反张:癫痫,中暑,高热,吐泻等病。
首选:人中,后溪,申脉。后溪,申脉交督脉,又和太阳本经同气,除人中,男左女右取穴。
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,加肝经太冲良效。
后病前治,加阳明经合谷。
神志不清加劳宫、涌泉。
呼吸困难加内关,再加然谷、太溪更速!
2、中风:中脏腑
首选厥阴同气:劳宫、内关、太冲、中封。
神志不清,加少阴:涌泉、太溪、少府、通里。
重视阳明,多气多血,反行阴部,居中,促中。可选内庭、解溪、丰隆、足三里、阳溪。
外再加八风、八邪。
3、刺络:中风,心脏皆可。
锋针,三棱针,20ml大针头。
首选百会,双耳尖放血。
口眼歪斜,加刺耳锤。
或者开四关:合谷、太冲、内庭、陷谷。
急重症,再加十宣、气端。
中暑:首选尺泽、委中,男左女右或双侧!
4、艾灸:
用于危急脱证,多系少阴。相当于休克状态,见面色苍白,手足冰冷,大汗淋漓。估计得上通脉四逆汤。

首选劳宫、涌泉、神阙、关元、气海等。
最好不用针,晕了分不清
5.指掐或者提捏:
常用腋前大筋和腋下极泉。
该急救整理来自来自伤寒抱团内针学习群“隋是英雄”(微信名)老师的分享。
感谢各位群友的分享,以上论述若有不当的地方,欢迎大家批评指正!
喜欢内针的朋友欢迎加入我们的读书群吧,微信号:fszc68,昵称:wjq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