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分享 太极拳·呼吸法与丹田内转法
发布日期:2025-01-17 09:46 点击次数:85
365站群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图片
新年快乐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2025年,新的一年,新的开始,我们将开启新的篇章,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优质内容与服务。在此,由衷感谢一直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武友,武宗祝大家:身若游龙康,虎步迈前程;财如巨浪涌,功业马到成;儿孙平安孝,满堂笑开颜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太极拳 招熟而懂劲·行拳若流水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站立时,身体保持正直,双脚分开,宽度与肩相齐,膝盖微屈,裆部呈圆形;嘴唇轻轻闭合,舌头抵住上颌,呼吸自然;全身放松,双手自然下垂,中指尖轻轻贴在大腿中部;头部仿佛有股力量轻轻顶起,脊柱一节一节地往下松沉,胸背部的肌肉也自然地放松下沉,脚跟、脚趾和脚掌轻轻稳住;胸部感觉宽敞舒适,肚脐下方的腹部微微有充实感。目光平视前方,排除杂念,意识集中在丹田(肚脐下方的小腹部分),心情变得平和,然后用意识引导双手缓缓向前方举起,肘部和手腕微微弯曲,肘尖下垂,手心向下,以中指为引领向上提起,直到手与肩平齐;同时,在意识的引导下用鼻子缓缓吸气,感觉气体有下行的趋势,徐徐送入腹部脐下;这时,横膈膜自然上升,腹部微微向内收缩,吸气即将结束时,肛门括约肌微微收缩(术语称为“吊裆”或“提肛”),使气聚集在丹田,稍微停顿一下。这是一次吸气过程。
接着,继续用意识引导双手屈肘向内收,缓缓下按到腹前,同样以中指为引领轻轻下按;同时,肛门括约肌随即松开,缓缓用鼻子呼气;这时,横膈膜自然下降,小腹部自然地向外凸出。这是一次呼气过程。在练习过程中,心要保持静止,目光要跟随双手的起落,动作与呼吸要均匀协调,逐渐做到呼吸“悠、匀、细、缓”,动作轻松,速度均匀。这样反复练习数十次。这种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,与气功疗法的逆呼吸相同,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太极拳架式。在陈家沟的老架、新架和赵堡新架太极拳的发劲动作中,只有在单掌、双掌或单拳前击时才配合呼气,使横膈膜下降,腹内轻轻做下沉动作;而在整套动作过程中,主要是在一呼一吸时,气在腹内轻轻做向左或向右大小不等的弧形动作,来配合臂、腿左或右大小不等的缠丝劲。这种腹式呼吸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丹田内转法。当每个姿势定式时,腹内才轻轻做下沉动作。因此,陈式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是“丹田内转”法与“气沉丹田”法交互运用的。后来从陈式太极拳发展出的各种太极拳架式,臂、腿只做环形或弧形动作,不做螺旋形动作,腹式呼吸仅采用“气沉丹田”法,不与“丹田内转”法相结合(腿法或步法上没有走弧形的仅为吴式,吴式中仅摆莲腿有弧形,这是为了方便学习者而做出的一种改革)。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练法,骨节肌肉做弧形的旋转,外形上臂、腿做左或右大小不等的螺旋形动作,并根据学拳者功夫的加深而逐步加大圈数,比后来发展的太极拳臂、腿只做弧形或环形动作要复杂难练。陈式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是“丹田内转”法与“气沉丹田”法相结合,比后来发展的太极拳仅采用“气沉丹田”法也要复杂难练。由于复杂难练,运动量当然大得多,不适合患病者练习。这也是近五十年来杨式、吴式等太极拳得到广大群众,特别是中老年人、妇女以及体弱多病者喜爱的原因。陈式太极拳适合年轻力壮者练习。为了继承陈式太极拳呼吸法的特点,凡是初学陈式老架或新架太极拳的,在练拳前后,还应该练习“丹田内转”与“气沉丹田”相结合的方法。具体姿势为:身体正直站立,双脚分开,宽度与肩相齐,膝盖微屈,裆部呈圆形,嘴唇轻轻闭合,舌头抵住上颌,呼吸自然;全身放松。头部仿佛有股力量轻轻顶起,脊柱一节一节地往下松沉,又要虚虚对准,胸背部的肌肉也自然地放松下沉。左手屈肘,掌心向上,右手屈肘松握拳,拳背轻轻贴在左掌心之上,左大拇指轻轻贴在右拳虎口处,其余四指轻轻贴在右腕骨背之下,双手停在心口前,距离约四寸左右;肘部不贴肋部,肩膀下沉,肘部下坠,胸部感觉宽敞舒适,腹部放松而又微微有充实感;头部仿佛有股力量轻轻顶起,脊柱一节一节地松沉,胸背部肋骨也自然地松沉;脚跟、脚趾和脚掌轻轻稳住;目光平视前方,排除杂念,意识集中在丹田,心情变得平和,姿势稳当。然后两腿分清虚实,把重心移到左腿,双手随着身体微微向左下方划弧而上旋,仍然停在心口;同时配合缓缓吸气,追随内脏的弧形动作,这时横膈膜自然上升,腹部微微向内收缩;吸气即将结束时,肛门括约肌微微收缩,如忍住粪便状,使气聚集在下丹田(在肚脐下方的中极穴),稍微停顿一下,这是一次吸气过程。接着,继续用意识将腹部内脏轻轻下沉,双手也在胸前心口下沉到脐前轻轻稳住;重心仍然落在两腿之间,同时,肛门括约肌随即松开,缓缓用鼻子呼气,部分气体从鼻孔流出,部分气体似乎下沉到下丹田;部分气体似乎流行于中丹田(肚脐部的神阙穴);这时,横膈膜自然下降,小腹自然地向外凸出。这是一次呼气过程。在练习过程中,心要保持静止,眼神要跟随双手的起落;身形要端正,不可摇摆俯仰;呼吸要“悠、匀、细、缓”,呼吸与动作要协调。这是向左方的内转下沉法,向右方内转下沉的方法采用同样的姿势,只是方向相反。可以交叉地反复练习数十次。全身骨节和肌肉都参与活动,达到“一动无有不动”的要求。这种“以意调息”的腹式深呼吸法,有人称之为“内练一口气”,也称为“气功”或“内功”。通过横膈膜的不断起伏,内脏做轻微的旋转和“按摩”运动,能够提高内脏机能,促进气血循环,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。千百年来,我国的养生家、医学家在实践中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疗病、延年的一种方法,也是极其符合科学的。另外要提到的是,肛门括约肌一紧一松(紧的时间短,松的时间长),有助于治愈内痔,并能连带地作用于泌尿系统而治疗遗精病。拳套练熟后,可以按照“起吸落呼,合吸开呼”的拳势呼吸原则,使呼吸与动作自然地结合起来。如果感觉胸闷憋气,必然是姿势有不正确的地方,引起肌肉不能全部放松,或是呼吸跟动作不能配合均匀,必须加以调节。如果调节后仍然不舒服,应该恢复自然呼吸,切勿勉强,以免产生不良后果。练习深呼吸运动到一定程度后,会自然地产生“腹鸣”现象,特别在练拳套每一个姿势到定式时和由定式变转时,由于腰胯的松沉和旋转,最易产生“腹鸣”。这是很自然的生理现象,是练习内功拳到一定程度后的初步内体感觉,是“以意导气”,“气沉丹田”的结果。练气功时产生腹鸣现象,要比练太极拳来得早,这是因为练气功在一开始就“以意调息”的缘故。腹鸣现象的产生,是由于以意导气,增强了内肠蠕动,使腹内气体相摩相荡所发出的声音,对内脏只会有好的作用。练太极拳时出现“腹鸣”现象应不以为奇,没有“腹鸣”也不要故意追求,要听其自然。当然,因病而发生腹鸣,则另当别论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