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十子填精丸
千年补肾固精方,比五子衍宗丸还厉害的补肾药——可以补益肾精,固精生精,阴阳同补,化解肾虚精关不固,遗精,时间短等问题。值得一看!
现在医学认为,现在肾脏与膀胱、输尿管、尿道共同构成了人体泌尿系统,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,两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,所以中医有“腰为肾之府”之说。而中医所说的肾,不仅包括上述现代医学所说的解剖学上的泌尿系统,而且包括了肾与其他脏腑协同作用的功能表现。肾主藏精,包含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,内寄元阴元阳,为水火之宅,主生殖及生长发育,故为先天之本,生命之根。人从强壮到衰老的过程,也是肾精肾气由盛转衰的过程,所以,肾精在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肾精亏虚的表现,一般含有以下脉证中的部分或大部分症状:表情呆滞、神情恍惚、气短神疲乏力、懒言懒动、记忆力下降、反应迟钝、齿摇或齿脱、面色萎黄或苍白、面色少华、口唇淡白、口干渴、纳差、眩晕、耳鸣耳聋、失眠多梦、心悸、盗汗、畏寒、腰膝酸而痿软、发育迟缓、ED、遗泄、不育不孕、舌红、苔薄白、舌淡、脉沉细。
今天分享一个千古名方,——十子填精丸,补肾益肾。
组方:枸杞子,沙苑子,韭菜子,车前子,五味子,菟丝子,覆盆子,桑葚子,金樱子,女贞子。

功效:具有补肾益精,固精生髓,阴阳双补,强筋壮骨的功效,主治肾精不足引起的腰酸腿软,头晕耳鸣,听力下降,健忘,头发早白,脱发掉发,牙齿松动,欲望减退,精力不足,甚至时间短,遗精,不孕不育等症状。
方解:
枸杞子——滋肾润肺,补肝明目,肝肾同补;
菟丝子——滋补肝肾,固精缩尿,明目止泻;
车前子——清热利尿,渗湿通淋;
沙苑子——温补肝肾,固精缩尿明目;
韭菜子——补肝肾,暖腰膝,温肾暖肾,固精缩尿;
五味子——收敛滋补,生津止泻,五脏同补;
桑葚子——滋阴养血,黑发乌发,生津润肠;
金樱子——固精强肾,缩尿止遗,涩肠止泻;
女贞子——滋补肝肾,清虚热,明目乌发;
覆盆子——益肾精,补肾暖肾,固精缩尿。
本方由《摄生众妙方》所载的五子衍宗丸加减而成,具有补肾填精、补肾助阳、涩精止遗的效用,五子衍宗丸被誉为“古今种子第一方”,而十子填精丸由本方加减而成,其功效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,在补肾之前需辨清肾阴虚、肾阳虚、肾精亏虚,一个方子并不适合所有人,况且,疾病是一个变化的过程,一个方也不是一直试用自己,所以,治疗之前,只有辨证论治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得最佳方案,只有随症加减才能达到最佳的补益效果。因此,中药不能盲目乱用,否则有害无益。
十子填精丸,可以补肾固精,益精生髓,化解精关不固,遗精,精力不足等问题。
肾藏精,主宰着人的生长发育,因此肾对人体非常重要,但现在很多人,因为一些不良生活习惯,或者是随着年纪增大,肾中精气逐渐耗损,因而开始出现精神疲惫,浑身无力,后腰一侧或者双侧酸痛无力,两腿发软的情况,严重的还会欲望减退,精力不足,出现遗精,不孕不育。
十子填精丸是在“千年补肾固精方”五子衍宗丸的基础上增加了五味药,因此补肾益精的效果比五子衍宗丸更胜,此方可以补肾生精,阴阳双补,强腰壮骨!那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十子填精丸的精妙之处。
十子填精丸主要由枸杞子,菟丝子,车前子,覆盆子,沙苑子,韭子,五味子,桑葚子,金樱子和女贞子构成,其中枸杞子,女贞子滋肾益精,补肝明目,聪耳;覆盆子,沙苑子,菟丝子和金樱子滋肝补肾,缩尿固精,防止精气外泄;
车前子清热利尿,治疗尿频,排尿困难;韭子补肝肾,暖腰膝,壮阳固精;五味子和桑葚子滋补肾阴,养血生津,收敛固涩;诸药配伍不仅可以补肾固精,益精生髓,还可阴阳双补,因此说此方补肾固精效果比五子衍宗丸更好。
自拟十籽生精方颗粒治疗精子成活率低下症
组成:菟丝子30克,五味子15克,车前子10克,枸杞子20克,金樱子25克,韮菜子15克,蛇床子10克,沙苑子16克,肉苁蓉25克,制首乌10克,黄芪30克,大熟地20克,巴戟天15克,肉桂10克,楮实子10克,麦冬15克,山萸肉20克,五味子20克,覆盆子15克,桑椹子15克,黑芝麻15克、补骨脂10克,鹿角胶15克等。
主治:婚后不育,精液稀少,成活率低。
经治疗52例患者, 疗效显著,有效率100%,治愈率达95%。有此方面需求的朋友请关注一下
秘传十子丸
类别: 和解剂
出处: 《摄生众妙方》卷二。
方剂说明
【功能主治】: 男子肾精不坚,女子肝血不足,及五劳七伤,心神恍惚,梦遗鬼交,五痔七疝,诸般损疾。
【疗效】: 添精补髓,调和阴阳。
【组成】: 覆盆子8两,枸杞子8两,槐角子(和何首乌蒸7次)8两,桑椹子8两,冬青子(共蒸)8两,没石子4两,蛇床子4两,菟丝子(酒蒸,捣烂)4两,五味子(炒干)4两,柏子仁(捣烂)4两。
【药材配方】: 五味子 何首乌 冬青子 枸杞子 柏子仁 桑椹 槐角 菟丝子 蛇床子 覆盆子
站群论坛【用法】: 每服50-60丸,空心以淡盐汤送下。以干物压
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,不能做为诊断、治疗的依据,请谨慎参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