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脉
任,通“妊”,指妊养。《难经集注》杨玄操注:“任者,妊也”。《正字通》:“任,与妊、姙同。”指此脉与妊养胎儿有关。一通“衽”,指衣服前襟。《康熙字典》:“谓裳幅所交裂也。”
一、任脉经络
(一)循行分布
起于胞中[1],出于会阴,上循毛际,循腹里,上关元,至咽喉,上颐循面入目[2]。
络脉:任脉之别,名曰尾翳,下鸠尾,散于腹(《灵枢·经脉》)。
【注释】
[1]起于胞中:据《灵枢·五音五味》:“冲脉、任脉皆起于胞中。”《素问·骨空论》言“起于中极之下”,“下”指内(深部),杨上善注:“中极之下,即是胞中。”
[2]上循毛际……上顾循面入目:据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任脉者,起于中极之下,以上毛际,循腹里,上关元,至咽喉,上颐循面入目。”《难经·二十八难》无“上颐循面入目”六字。颐,指下颌部。
【交会穴】
承泣(足阳明)。此外,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通于任脉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灵枢·五音五味》:“冲脉、任脉皆起于胞中,上循脊里,为经络之海;其浮而外者,循腹右上行,会于咽喉,别而络唇口。”
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任脉者,起于中极之下,以上毛际,循腹里,上关元,至咽喉,上颐循面人目。”
《难经·二十八难》:“任脉者,起于中极之下,以上毛际,循腹里,上关元,至咽喉。”《灵枢·经脉》:“任脉之别,名曰尾翳,下鸠尾,散于腹。”
《奇经八脉考》:“起于中极之下,少腹之内,会阴之分,上行而外出,循曲骨、上毛际、至中极,同足厥阴、太阴、少阴并行腹里,循关元,历石门、气海,会足少阳(阴)、冲脉于阴交,循神阙、水分,会足太阴于下脘,历建里,会手太阳、少阳、足阳明于中脘,上上脘、巨阙、鸠尾、中庭、膻中、玉堂、紫宫、华盖、璇玑,上喉咙,会阴维于天突、廉泉,上颐,循承浆,与手足阳明、督脉会,环唇上,至下龈交,复而分行,循面,系两目下之中央,至承泣而终。凡二十七穴。”
(二)功能与病候
1、功能
任脉的功能主要可概括为“阴脉之海”。任脉主干行于腹,腹为阴;诸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交会于任脉。如: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、中极;冲脉交会于阴交、会阴;阴维交会于天突、廉泉;手三阴经通过足三阴经而与任脉发生联系。任脉的另一功能是“主胞胎”,即与生育功能有关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说,女子“二七(十四岁)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”;“七七(四十九岁)任脉虚,太冲脉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坏而无子”。
2、病候
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任脉为病,男子内结、七疝,女子带下、瘕聚”(《难经·二十九难》作“任之为病,其内苦结,男子为七疝,女子为瘕聚”)。
《灵枢·经脉》:其络脉病,“实则腹皮痛,虚则痒搔”。
《脉经·平奇经八脉病》:“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,任脉也。动苦少腹绕脐,下引横骨、阴中切痛,取脐下三寸。”
根据任脉分布和以上文献记载,任脉病候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和下腹部病痛。如:带下,不孕,少腹疼痛,月经不调,阳痿、早泄、遗精,遗尿,男子疝气,女子盆腔肿块等。
任脉腧穴
本经腧穴共24穴,1穴位于会阴、21穴分布于胸腹部、1穴位于咽部,1穴位于面部。
图片
1、会阴 (CV 1)
【定位】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,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。
说明:胸膝位或侧卧位取之,在前后二阴中间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会阴中心腱。浅层布有股后皮神经会阴支,阴部神经的会阴神经分支。深层有阴部神经的分支和阴部内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
【主治】
(1)阴中诸病,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;阴痛,阴痒,阴肿,遗精,月经不调。
(2)痔疾。
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,孕妇慎用。
图片
2、曲骨 (CV 2)
【定位】耻骨联合上缘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膜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。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小便不利,遗尿,阴疝,遗精,阳痿,月经不调,带下。
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,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。孕妇禁针。
图片
3、中极* (CV 3) 膀胱募穴,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
【定位】脐中下4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膜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深层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月经不调,崩漏,阴挺,阴痒,不孕,恶露不尽,带下,遗尿,小便不利,疝气,遗精,阳痿。
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,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。孕妇禁针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《类经图翼》:“孕妇不可灸。”
《甲乙经》:“脐下疝绕脐痛,冲胸不得息,中极主之。”
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:“中极下元虚寒病,一切痼冷总皆宜。”
图片
4、关元* (CV 4)小肠募穴,任脉、足三阴经交会穴
【定位】脐中下3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壁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有12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深层主要有第12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
(1)癃闭,尿频,遗精,阳痿,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崩漏,带下,阴挺,恶露不尽,不孕。
(2)疝气,小腹疼痛。
(3)腹泻。
(4)虚劳羸瘦。
【操作】直刺1~2寸,需排尿后进行针刺。孕妇慎用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扁鹊心书》:“每夏秋之交,即灼关元千壮,久久不畏寒暑。人至三十,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;五十,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;六十,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;令人长生不老。”
《类经图翼》:“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,故又名大中极,乃男子藏精,女子畜血之处。”
图片
5、石门 (CV 5)三焦募穴
【定位】脐中下2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壁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11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。深层主要有第11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
(1)疝气,小便不利,遗精,阳痿,月经不调,不孕,恶露不尽,妇人胞中积聚。
(2)腹痛,泄泻,水肿。
【操作】直刺1~2寸,孕妇慎用。
图片
6、气海* (CV 6)
【定位】脐中下1.5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膜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11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。深层主要有第11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
(1)疝气,小便不利,遗尿,遗精,阳痿;月经不调,带下,阴挺,恶露不尽。
(2)泄泻,腹中绞痛。
(3)虚脱,虚劳羸瘦。
【操作】直刺1~2寸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普济方》:“针八分,得气即泻,泻后宜补之。可灸百壮。今附气海者,是男子生气之海也。治脏气虚惫,真气不足,一切气疾,久不瘥,悉皆灸之。”
《类经图翼》:“昔柳公度曰:吾养生无他术,但不使元气佐喜怒,使气海常温尔。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佐喜怒,若能时灸气海使温,亦其次也。”
《针灸大成》:“气海专能治五淋,更针三里随呼吸。”
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:“气海主治脐下气。”
图片
7、阴交 (CV7)任脉、冲脉、足少阴经交会穴
【定位】脐中下1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膜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11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,脐周静脉网。深层有第11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
(1)月经不调,带下,不孕,产后诸症,小便不利,疝气。
(2)腹痛。
(3)水肿。
【操作】直刺1~2寸。
图片
8、神阙*(CV 8)
【定位】在脐区,脐中央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结缔组织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10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静脉网。深层有第10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
(1)脐周痛,腹胀,肠鸣,泄泻。
(2)水肿,小便不利。
(3)中风脱证。
【操作】禁刺。可灸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甲乙经》:“禁不可刺,刺之令人恶疡遗夭(一作“矢”)者,死不治。”
《类经图翼》:“故神阙之灸,须填细盐,然后灸之,以多为良,若灸之三五百壮。不惟愈疾,亦且延年,若灸少,则时或暂愈,后恐复发,必难救矣。但夏月人神在脐,乃不宜灸。”
《类经图翼》:“凡卒中风者,神阙最佳。”
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:“神阙百病老虚泻,产胀溲难儿脱肛。”
图片
9、水分 (CV 9)
【定位】脐中上1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壁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的属支。深层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
(1)腹痛,腹满坚硬,腹胀不得食。
(2)水肿,小便不利。
【操作】直刺1~2寸。
图片
10、下脘* (CV 10)任脉、足太阴经交会穴
【定位】脐中上2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膜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。深层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呕吐,食入即出,腹满,腹硬,腹中包块,食欲不振,消瘦。
【操作】直刺1~2寸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甲乙经》:“食饮不化,入腹还出,下脘主之。”
《百症赋》:“腹内肠鸣,下脘、陷谷能平。”
图片
11、建里 (CV 11)
【定位】脐中上3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膜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8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。深层主要有第8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胃痛,呕吐,食欲不振,腹痛,肠鸣,腹胀,腹肿。
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图片
12、中脘*(CV 12)胃募穴;八会穴(腑会);任脉、手太阳经、足阳明经交会穴
【定位】脐中上4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取法】剑胸结合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膜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8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。深层主要有第8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胃痛,腹胀,腹中积聚,泄泻,便秘,呕吐,食欲不振,呕吐,黄疸。
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甲乙经》:“中脘,一名太仓,胃募也,在上脘下一寸,居心蔽骨与脐之中,手太阳、少阳、足阳明所生,任脉之会,刺入三分,灸七壮。”
《行针指要歌》:“或针痰,先针中脘、三里间。或针吐,中脘、气海、膻中补。”
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:“上脘奔豚与伏梁,中脘主治脾胃伤,兼治脾痛疟痰晕,痞满翻胃尽安康。”
图片
13、上脘 (CV 13)任脉、手太阳经、足阳明经交会穴
【定位】脐中上5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膜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7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。深层主要有第7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
(1)胃痛,呕吐,呕血,呃逆,食欲不振,腹胀,腹中积聚。
(2)癫痫。
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图片
14、巨阙 (CV 14)心募穴
【定位】脐中上6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膜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7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。深层主要有第7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
(1)心悸,心烦,心痛,胸痛,气喘。
(2)癫狂痫。
【操作】直刺0.3~0.6寸
图片
15、鸠尾 (CV 15) 络穴
【定位】剑胸结合下1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白线→腹横筋膜→腹膜外脂肪→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7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。深层主要有第7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
(1)胸痛引背,气喘。
(2)腹胀,呃逆。
(3)癞狂痫。
【操作】直刺0.3-0.6寸。
图片
16、中庭 (CV 16)
【定位】剑胸结合中点处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胸肋辐状韧带和肋剑突韧带→胸剑结合部。布有第6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、静脉的穿支。
【主治】
(1)胸胁胀满。
(2)噎膈,呕吐
【操作】斜刺0.3~0.6寸。
图片
17、膻中* (CV 17)心包募穴;八会穴(气会);任脉、足太阴经、足少阴经、手太阳经、手少阳经交会穴
【定位】横平第4肋间隙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胸骨体。主要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、静脉的穿支。
【主治】
(1)胸闷,心痛,咳嗽,气喘。
(2)产后乳少。
(3)噎膈。
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“其穴禁不可针,不幸令人夭折。”
《甲乙经》:“膻中,一名元儿,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者中,任脉气所发,仰而取之,刺入三分,灸五壮。”
《行针指要歌》:“或针气,膻中一穴分明记。或针吐,中脘、气海、膻中补;翻胃吐食一般医,针中有妙少人知。”
图片
18、玉堂 (CV 18)
【定位】横平第3肋间隙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胸骨体。主要布有第3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、静脉的穿支。
【主治】
(1)咳嗽,气喘,胸闷,胸痛。
(2)乳房胀痛。
(3)呕吐。
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。
图片
19、紫宫 (CV 19)
【定位】横平第2肋间隙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胸大肌起始腱→胸骨体。主要布有第2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、静脉的穿支。
【主治】
(1)胸痛。
365建站(2)咳嗽,气喘。
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。
图片
20、华盖 (CV 20)
【定位】横平第1肋间隙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胸大肌起始腱→胸骨柄与胸骨体之间(胸骨角)。主要布有第1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、静脉的穿支。
【主治】胸痛,咳嗽,气喘。
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。
图片
21、璇玑 (CV 21)
【定位】胸骨上窝下1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取法】在前正中线,天突下1寸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胸大肌起始腱→胸骨柄。主要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和胸廓内动、静脉的穿支。
【主治】
(1)胸痛,咳嗽,气喘。
(2)咽喉肿痛。
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。
图片
22、天突* (CV 22)
【定位】在颈前区,胸骨上窝中央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左、右胸锁乳突肌腱(两胸骨头)之间→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→左、右胸骨甲状肌→气管前间隙。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,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。深层有头臂干、左颈总动脉、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。
【主治】
(1)咳嗽,气喘,胸痛,咳血。
(2)咽喉肿痛,暴喑。
(3)噎膈。
(4)瘿气。
【操作】先直刺0.2寸,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,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、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.5~1寸。
该穴针刺要注意角度、方向和深度。不能向左右深刺,以防刺伤锁骨下动脉和肺尖。如刺中气管壁,针下有硬而轻度弹性感,病人出现喉痒欲咳等现象;若刺破气管壁,可引起剧烈的咳嗽和血糖现象;如刺中无名静脉或主动脉弓时,针下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,应立即退针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“针入五分,留三呼,得气即泻。……灸亦得。即不及针,其下针直(宜)横下,不得低手,即损五脏之气,伤人。”
《类经图翼》:“治一切瘿瘤初起者,灸之妙。”
图片
23、廉泉* (CV 23)任脉、阴维脉交会穴
【定位】在颈前区,喉结上方,舌骨上缘凹陷中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(含颈阔肌)→左、右二腹肌前腹之间→下颌骨肌→颏舌骨肌→颏舌肌。浅层布有面神经颈支和颈横神经上支的分支。深层有舌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,舌下神经的分支和下颌舌骨肌神经等。
【主治】中风失语,吞咽困难,舌缓,流涎,舌下肿痛,咽喉肿痛。
【操作】斜刺0.5~0.8寸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甲乙经》:“阴维、任脉之会。”
《百症赋》:“廉泉、中冲,舌下肿痛堪取。”
图片
24、承浆* (CV 24)任脉、足阳明经交会穴
【定位】在面部,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。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口轮匝肌→降下唇肌→颊肌。布有下牙槽神经的终支颏神经和颏动、静脉。
【主治】
(1)口眼㖞斜,口噤,齿龈肿痛;暴喑。
(2)癫狂痫。
【操作】斜刺0.3~0.5寸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甲乙经》:“承浆主治男七疝,女子瘕聚儿紧唇,偏风不遂刺之效,消渴牙疳灸功深。”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“灸即血脉通宣,其风应时立愈,其艾炷不用大,一依小筋头作炷;针入三分,得气即泻。”
《类经图翼》:“又十三鬼穴云,此名鬼市,治百邪癫狂,当在第八次下针。”
关注“石尚健康”掌握更多健康养生知识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